首页 > 精选
白芨灘人幾代堅守 草方格治理毛烏素沙漠
2022年08月16日 09:19 来源:澳亞衛視

黃沙漫天、飛沙走石、不毛之地,這些都是曾經白芨灘的真實寫照,位於毛烏素沙地西南邊緣的白芨灘,曾經風沙危害十分嚴重。

1953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在這裡建立了白芨灘防沙林場,2000年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白芨灘人探索出草方格固沙、治沙技術,利用廢棄麥草一束束在沙漠上圈出一米見方的正方形格子,用鐵鍬將麥草軋進沙中,上方流出1/3左右的麥草,再將方格中心和周圍的沙撥進麥草根部,讓麥草牢牢的釘在沙漠上。而後,工人會趕在降雨的時候,在方格中間播撒草籽或者種植耐寒作物,周圍的麥草吸水之後還能為植物提供水源和養分,有利植物成活。不過他們的工作並不是一勞永逸,經常需要反覆鞏固此前的作業成果,因為一望無垠的大漠一場大風帶來的沙很可能就將前一年種好的草方格掩埋覆蓋。

張學雲已經在這篇沙地上工作了20多個年頭,見證了這篇沙地從茫茫一片黃沙到長出綠植,與其他林場工作不同,白芨灘人的護林工作有明顯的淡旺季,每年78月份雨水充足的時候,是他們工作的旺季,特別是下雨天,別人都躲在家裡聽雨品茶,他們卻要衝進雨中作業,只為能夠讓植物趁著難得的雨水快速生長。

60多年的時間,一代代白芨灘人默默無聞,一人一把鋤頭、幾捆麥草,行走在沙漠間,扎草方格、撒草籽,順應自然卻又改變自然,將曾經飛沙走石的毛烏素沙地變成了生機勃勃的致富灘。

由於沙地獨特的地理環境特點,以及寧夏整體的氣候環境因素,白芨灘現在不再是過去的不毛之地,每年依靠旅遊觀光還有林下經濟,帶動周邊的農民依靠沙地實現了鄉村振興,而今再站在沙丘之上望去,張學雲和同伴看到的不再是無奈、無助,而是更多的風景和未來生活的希望。

 

澳亞衛視 李一鳴 寧夏報導


社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