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非洲獨立運動50年後,西撒哈拉為何還沒有獨立?
2020年11月27日 01:30 来源:澎湃新聞

  在遙遠的西北非,有一片被人們稱作西撒哈拉的土地。西撒哈拉西臨大西洋,北鄰摩洛哥,東、南部與阿爾及利亞和毛里塔尼亞相接。

  這片26.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面積略大於我國湖南省),僅僅居住著50萬人口(略等於中國中等的縣城人口),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地方之一。

  人跡罕至,加之距離過於遙遠,導致國人們對西撒哈拉並不熟悉。文青們可能知道西撒哈拉是三毛和荷西悽美愛情的上演地,卻並不知道西撒哈拉至今奇葩的狀態:

  目前,西撒哈拉大約20%的領土由自稱為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的組織控制著,而其餘80%的領土則由鄰國摩洛哥占領和管理。

  西撒哈拉在獨立過程中遇到了哪些阻礙?在非洲各國相繼獲得反殖民地鬥爭勝利50年後,西撒哈拉為何還沒有獨立?

  1.非洲獨立運動的浪潮中,西撒哈拉為何沒有獨立

  雖然西撒哈拉的自然條件並不優越,但在這片沙漠平地上也上演過多次的權力更替。

  從羅馬帝國到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者,西撒哈拉先後被很多不同的民族和各路梟雄統治過。現在的西撒哈拉人大多是柏柏爾人(簡單說就是西北非原住民)和阿拉伯人的混合人種。

  從19世紀末開始,西班牙取代葡萄牙,成為西撒哈拉這片土地上的殖民統治者,並於1958年將這里改劃為西班牙的海外省。

  彼時,非洲獨立運動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反殖民地的浪潮很快就刮到了西北非海岸。

  在非洲各國紛紛贏得獨立的時候,西撒哈拉的獨立之路卻顯得異常艱難。因為看上西撒哈拉這片土地的不是一個,而是三個國家。

  西班牙並不想放棄對西撒哈拉的統治,但在非洲反殖民地的浪潮中,西班牙想要繼續保有對西撒哈拉的直接殖民統治顯得十分困難。

  既然不能繼續直接殖民統治,西班牙就將寶壓在了西撒哈拉的鄰國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亞身上。西班牙希望借助率先獨立的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亞的力量,來維持自己在西撒哈拉的利益最大化。

  在西班牙殖民西撒哈拉期間,西撒哈拉的某些部落與摩洛哥以及毛里塔尼亞之間存在著某種宗主關系。

  摩洛哥人認為,西撒哈拉的某些部落曾“效忠”於摩洛哥蘇丹;毛里塔尼亞人也認為,西撒哈拉人同毛里塔尼亞的摩爾人在種族、文化方面聯系密切。

  於是,在西班牙的慫恿下,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亞分別對西撒哈拉提出主權要求,聲稱西撒哈拉是其領土的一部分。

  要知道,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亞,自己都還是分別於1956年和1960年從法國殖民統治下獨立出來的,非常年輕的國家政權。

  由此,西撒哈拉的獨立問題從西撒哈拉脫離西班牙的殖民統治,變為了西撒哈拉、摩洛哥、毛里塔尼亞以及西班牙的多方爭端。

  西撒哈拉人並不願意坐以待斃,為了獲取獨立,他們在阿爾及利亞的支持下,於1973年成立了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力求通過武裝鬥爭取得獨立。

  在世界反殖民運動的大環境下,聯合國、非洲統一組織(現非盟)等組織多次向西班牙施壓,要求西班牙盡快撤離西撒哈拉。

  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要求西班牙同摩洛哥、毛里塔尼等國就進行討論,盡快解決西撒哈拉的非殖民化等問題。

  迫於多方的壓力,西班牙與摩洛哥和毛里塔尼於1975年簽訂了《馬德里協議》。

  然而,協議雖然確定了西班牙將於1976年從西撒哈拉撤出,但卻不顧西撒人民的意願,將西撒哈拉的管理權轉交給了交給了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亞。

  由此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亞分別獲得了西撒哈拉17萬平方公里和9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這樣的不平等協定完全不被西撒哈拉人民和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所認可。從此,西撒哈拉的獨立問題進入了新的沖突階段。此後,西撒人民陣線與摩洛哥、毛里塔尼亞之間的武裝沖突不斷。

  西撒人民陣線在與毛里塔尼亞之間的鬥爭中先勝一局。毛里塔尼亞國內經濟本就很糟糕,與西撒長期的武裝沖突更是引起了毛里塔尼亞國民的強烈不滿,在1978年發生軍事政變後,毛里塔尼亞政權易主。

  毛里塔尼亞的新興政權則放棄了對西撒的“領土主權”,結束了雙方的武裝對峙。

  然而,毛里塔尼亞剛走,摩洛哥就迅速控制了毛塔退出的領土,西撒哈拉地區的沖突正式轉變為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與摩洛哥的持久性軍事對抗。

  2.在聯合國的斡旋下,西撒哈拉為何始終不能進行公投?

  很多人都以為,但凡有重大地區沖突,就可以請聯合國來調解。然而,聯合國在西撒哈拉的調解是失敗的。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聯合國就開始嘗試鼓勵讓西撒哈拉人民通過公投的方式來決定西撒的歸屬。

  然而,西撒哈拉的公投卻拖了幾十年也無法舉行,歸根結底還是因摩洛哥和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之間不同的利益述求所造成的。

  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想要的是西撒哈的獨立,而摩洛哥的底線是西撒哈拉在摩洛哥統治下的高度自治。

  所以,雙方在幾十年來在公投上的互不相讓就表現在兩個點上。

  雙方的第一個爭論點是對公投選民資格的認定上。

  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對選民資格認定的主張,是基於在西班牙殖民時期人口普查時的結果。他們認為只有殖民時期的西撒人以及他們的後代,才有資格參與這次攸關西撒歸屬的投票。

  很顯然,最傳統的西撒人會支持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他們渴望獨立。

  摩洛哥的主張則剛好相反,從實際控制西撒80%領土開始,他們一直在向西撒移民,在他們看來,只要在公投前一天移民到西撒的居民,都有資格參與投票,這才是對他們最有利的。

  公投的內容和選項則是雙方的第二個重大原則性分歧。

  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看來,公投的選項應該有三個:一是西撒哈獨立;二是西撒並入摩洛哥,但享有高度自治;三是西撒並入摩洛哥。

  但摩洛哥壓根就沒有想過要給西撒獨立的機會,他們想要的公投選項只有兩個:一是西撒並入摩洛哥,享有高度自治;二是西撒並入摩洛哥。

  聯合國先後幾任秘書長在解決西撒公投問題上都做了很多努力。從德奎利亞爾提出的《和平計劃》到安南時期簽署的的《休斯敦協議》,再到潘基文重啓的摩洛哥與西撒人陣之間的三次非正式談判。

  然而,由於在前述兩個關鍵爭執點上始終沒有獲得共識,聯合國多年的努力並沒有取得什麼成效。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的堅持,摩洛哥的強硬,使西撒哈拉的公投之路變的遙遙無期。

  3.西方各國的態度,給了摩洛哥強硬的底氣

  在西撒哈拉主權問題上,摩洛哥可謂非常強硬。在摩洛哥給出的公投選項里,從未考慮過西撒獨立。

  實際上,摩洛哥對西撒主權要求的理由非常弱,僅憑殖民時期西撒零散的幾個部落的“效忠”,就要求整個西撒的主權,顯得毫無說服力。

  摩洛哥的強硬背後,其實隱藏著的是幾個西方國家在此地區的態度和利益,是他們給了摩洛哥強硬的底氣。

  美國是摩洛哥強硬的最大靠山。

  摩洛哥地處地緣位置十分重要,西臨大西洋、東臨地中海,扼守直布羅陀海峽,其境內還有豐富的礦藏資源,對美國在西北非的戰略意義非常重要。

  因此,長期以來,摩洛哥與美國保持著特殊的友好關系。摩洛哥是非洲國家中接受美國援助最多的國家之一,為了向美國表忠心,伊拉克戰爭期間,摩洛哥還曾派兵支持過美國領導下的對伊戰爭。

  正是基於這樣的特殊友好關系,讓摩洛哥對美國爸爸在西撒哈拉問題上的態度很有信心。

  事實上,美國雖然表面上並未承認摩洛哥擁有西撒哈拉地區的主權,但卻默許了摩洛哥對西撒哈拉實際的控制,並且在摩洛哥對西撒人陣的武裝沖突中給予支持。

  美國在暗地里為摩洛哥提供資金和武器援助,參與對摩洛哥軍隊的培訓。1975年,在摩洛哥軍隊入侵西撒哈時,美國的航母小鷹號就在非洲西北海岸上航行,隨時準備著對摩洛哥的後援支持。

  美國對摩洛哥的支持並不是平白無故的,而是建立在美國的全球戰略,尤其是為美國在北非戰略服務的基礎之上。

  但正是因為美國對摩洛哥的支持和默許,才使強硬的摩洛哥在西撒哈拉問題上寸步不讓,從而也使聯合國主導的全民公投遲遲不能進行。

  法國、西班牙兩個前殖民宗主國不同的態度,讓摩洛哥再占上風。

  殖民之前,摩洛哥是法國的殖民地,西撒哈拉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按理說,在地區沖突的時候,前宗主國應該各護各的崽兒。

  然而,法國和西班牙兩個前宗主國截然不同的態度,讓摩洛哥再占上風,從而實際控制了西撒哈拉80%的土地很多年。

  殖民時期,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是很多,時至今日,法國在非洲的影嚮力仍然很大,非洲很多地區的官方語言還是法語。

  為了證明自己作為前宗主國餘威仍在,從西撒哈拉沖突爆發開始,法國就明確表示支持摩洛哥。

  法國實實在在的向摩洛哥提供了大量的資金和軍事援助。據統計,西撒哈拉沖突爆發後,法國向摩洛哥提供的軍事援助價值超過20億美元,比美國的援助還要多。

  看來,摩洛哥這個法國前爸爸對他真的很好。

  相對而言,西撒哈拉的前宗主國西班牙就不像法國這樣給力了。

  殖民時代末期,正是西班牙對失去西撒哈拉殖民權的不甘心,與摩洛哥和毛里塔尼簽訂的《馬德里協議》,造成了如今西撒哈拉複雜的局面。

  而如今,西班牙在西撒問題上則選擇持“中立”態度。

  一方面,作為前宗主國,且西班牙在西撒哈拉還續存著漁業、憐酸鹽開釆等方面的合作和利益關聯。西班牙承認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的合法代表,並支持在西撒哈拉地區舉行全民公投。

  另一方面,西班牙自己也與摩洛哥存在休達及梅利利亞地區的領土爭端。並且,在近些年越來越突出的難民問題、販賣毒品、恐怖主義活動等方面,西班牙非常需要摩洛哥的支持。

  為了不激化與摩洛哥的關系,西班牙在對待西撒問題的表態上,顯得非常的中立。

  非洲獨立運動已經50年了,西撒哈拉的問題也拖了很多年。就目前來看,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和摩洛哥都不會輕易的做出讓步。在美、法、西等多國勢力的角逐下,西撒哈拉問題將如何解決,變得越來越撲朔迷離。




社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