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中醫如何預防新冠肺炎
2022年01月29日 08:54 来源:澳亞衛視

新冠肺炎,就是中醫所說的“溫病”。溫病,屬於古代中醫“廣義傷寒”的範疇,如《難經·五十八難》說:“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廣義傷寒是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包括溫病在內。

中醫認為,各種流行病都屬於 “瘟疫”“五疫”“疫病”的範疇。人類的發展史有很大一部分是與自然與疾病的鬥爭史,其中包括與瘟疫的鬥爭。14世紀40年代,黑死病從克裏米亞傳到西歐和北非,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數高達7500萬,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黑死病消滅了大約三分之一的歐洲人口。中國本來也是一個瘟疫多發的國家,據史書記載從西元七世紀至二十世紀共發生過700多次規模較大的瘟疫流行,因為很早就有了中醫藥才將中華民族一次次從災難中拯救出來。

東漢末年是我國瘟疫流行的高峰期,曹植在《說疫氣》這篇文章中說道:“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因為建安二十二年(即西元217年)春天的這一場瘟疫,建安七子裏的王粲、徐幹、劉楨、應玚、陳琳五個人都幾乎同時死於這場瘟疫。

時人張仲景親身經歷了這一場劫難,其家族200多人口死亡了“七成”,他總結前人的經驗結合當時的具體情況寫成世界第一部傳染病專著《傷寒論》。書中對多種傳染疾病的治療方法做了詳細的論述,不但書中的方藥沿用至今,其中靈活多變的辨證施治的方法還奠定了中醫臨床實踐的基礎。

明清時期是我國瘟疫爆發流行的第二個高峰期,僅“開封大瘟”一次死亡人數就達百萬之多,大規模的瘟疫流行也造就出一大批傑出的防治瘟疫的中醫學家,他們在與瘟疫的不斷鬥爭中逐漸總結出了一整套中醫藥治瘟疫的理論,留下了很多防治瘟疫的寶貴臨床經驗。

特別是清代以後,治瘟疫的名醫更加輩出,其中最著名的有葉天士、吳鞠通、王孟英等,他們把對瘟疫的治療歸納為“溫病學”範圍並建立了衛氣營血、三焦辨證的完整理論體系。

對於各種流行病,中醫始終強調“預防勝過醫治”,從最早的古醫籍《黃帝內經》開始就把“不治已病治未病”視為醫道的最高體現:“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一、新冠肺炎的發病因素:

(一)大自然氣候因素:從五運六氣來,木運太過,少陽相火司天,厥陰楓木在泉,也就是六氣以風為主,不僅全年風大,而且還會風縱火勢力,火借風威,導致氣溫相對偏高,春天來得也比較早,甚至出現全球變暖仍然是熱議的話題,全年氣候就是溫熱、風熱的環境,所以需要新冠需要防範變異傳播。嶺南地區氣候多潮濕、人群體質具有“陽氣不足、上熱下寒、濕氣偏盛”的特性。

(二)人為因素:主要是無良之人濫捕、濫食野生動物,不僅破壞生態平衡,而且使野生動物所帶之罕見病毒變異而播散,致使溫毒在異常時氣的環境中滋生而為“癘氣”,形成動物傳人、又人傳人的惡性的傳播鏈,類於胡希恕先生所說之“食毒”為病。

(三)易感者個人體質因素:人有九種體質,凡是人的體質偏於痰濕,有寒有熱,有寒熱錯雜,有偏於寒為主者,有偏於熱傷津液為主者。中醫認為這皆導致胃氣不足。原因在於社會競爭激烈,情志應激(怒恨怨鬱煩)增多,加之很多人平日久坐懶動,熬夜(夜11點以後休息),嗜煙,偏愛過度油膩酒肉飲食等,易傷胃氣(正氣的本源),或有些人患有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基礎病;有些人體質素虛易感冒;處於正氣較弱的亞健康狀態,身體雖未表現出什麼不適症狀,但胃氣與陰陽氣血卻處於一種失調的狀態,等等致使身體內環境就有易感“癘氣”的溫床(既有寒濕鬱熱,又有津液不足)。胃氣是人體正氣(免疫防禦能力)的本源,有胃氣則強,無胃氣則弱。正氣弱,內環境不良即是易感外邪的高危狀態。

《素問·刺法論》說:“正氣記憶體,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就是說人體內的正氣(免疫防禦功能)強,就不易感邪,病邪之所以侵入人體,在於人體內的正氣虛弱。

研究表明目前一些人被傳染而發病並流行的關鍵,一是在於他們自身體質的正氣不足,具備了溫毒生存的內環境。二是此次溫毒毒性較強,傳染性較強而致病。

所以,中醫防治新肺疫的關鍵有三點:一是在外環境上高度注意個人衛生,嚴格防範飛沫傳染和接觸傳染;二是改善人體內環境,重在固本,增強正氣,扶正防邪。三是養胃補津,解表清熱,宣氣化濕,扶正固脫。

二、新冠肺炎的預防方法:

針對最近珠海市新冠感染奧密克戎變異株出現的疫情,其傳播快、隱蔽強、正符合“風邪”特徵,奧密克戎在中醫學症候雖然與之前病毒株完全不同,但西醫關注病毒、中醫關注症候,所以中醫治未病思想在疫情常態化防控和治療中同樣會發揮更大的作用。主要以固護正氣為目的,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體現中醫藥特色優勢,推出以下系列防疫措施助抗疫。

(一)隔離

古代一旦出現疫情,對病人採取什麼手段呢?史書資料表明,是隔離。這種方法自古有之。關於隔離觀察治療的最早記載見於《漢書•平帝紀》:“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而到了南北朝時期,則已成為制度。蕭齊時,太子長懋等人曾設立了專門的病人隔離機構——六疾館,以隔離收治患病之人。《晉書》也記載了類似的隔離預防制度 :“朝臣家有時疫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疾,不得入宮”,並且規定臣子有染要 100 天不能入宮。歷代沿襲了這些隔離措施。可見,隔離不是現代醫術的進步,而是漢代的時候就已經採用的防疫抗病的有效手段。

(二)調節精神狀態

中醫學認為精神情志活動,與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有密切的關係。情志刺激可致正氣內虛,招致外邪致病。在疾病過程中,情志波動又能使疾病惡化。而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則氣機調暢,氣血和平有利於恢復健康。正氣存內,對預防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就是說,思想上安定清靜,不貪欲妄想,使真氣和順,精神內守,病從哪里來呢?所以,調攝精神,可以增強正氣抗邪能力,預防疾病。因此,中醫始終把心理調治作為防病健身、治病療疾的第一步。

(三)加強體育鍛煉

《素問》雲:“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大凡正氣強盛,抗邪有力, 則病邪難以入侵,故不發病,外邪之所以致病,都有人體正虛的基礎。正氣的抗邪作用主要表現為消除病邪和自身修復調節能力,而以後者更為重要,對邪氣入侵而導致的機體陰陽失調、臟腑損傷等生理機能失常,通過正氣的自行修復、調節和補充作用,使疾病得以痊癒。

經常鍛煉身體,能提升正氣,增強體質,減少或防止傳染病的發生。漢代醫家華佗根據“流水不腐,戶樞不蠢”的道理,創造了“五禽戲”健身運動,即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動作來鍛煉身體,促使血脈流通,關節流利,氣機調暢,以增強體質,防治疾病。此外,後世不斷演變的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多種健身方法,不僅能增強體質,提高健康水準,預防疾病的發生,而且還對多種慢性病的治療有一定的作用。

(四)合理的藥物預防

中醫的藥物預防不僅僅是針對病源採取祛邪的方法治療, 而是強調重在扶正預防。《素問•遺篇•刺法論》有“小金丹……服十粒,無疫幹也”的記載,說明我國很早就開始了藥物預防的工作。口服中藥方面,全國各地的中醫專家推薦了大量優秀的經驗配方,這是我們預防新冠肺炎等流行病的寶貴財富。在此介紹個自擬參考方:

扶正固本湯

即以著名經方小柴胡湯結合玉屏風散為主藥的方劑,有良好的解熱、抗病毒、抗感染的作用,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對提升人體免疫力提升有積極作用,可以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以及流感。

【藥方】 柴胡10g,黃芩5g,法夏10g,黨參10g,大棗10g,炙甘草5g,黃芪10g,炒白術10g,防風10g,藿香10g,佩蘭10g,連翹10g。

(五)中藥防感香囊

兩千多年前,中國民間就有佩戴香囊避除穢惡,確保自身健康的民俗香囊。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民間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之說。香囊中加入不同功效的芳香中藥,揮發性的藥味通過口鼻黏膜、肌膚毛竅、經絡穴位吸收,由氣血經脈循行而遍佈全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預防外邪入侵,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我院預防流感香囊(由藿香5、佩蘭5、白芷5、蒼朮10、艾葉5、石菖蒲5、薄荷5、丁香5等組成)打成粗粉,縫製成小包,香囊可隨身佩戴在身上或放在室內、枕邊、辦公室等地方。或用別針固定於衣襟,香袋距離鼻孔越近則效果越佳,常常嗅聞,布袋中藥末每10天更換一次,以保持藥效。

(六)穴位保健

足三裏是人體一個重要的保健穴位,號稱人體長壽第一穴,民間流傳“常按足三裏,勝吃老母雞”,常按壓或者艾灸足三裏,可健脾益氣、增補後天氣血生化之源,使氣血化生源源不斷、四肢百骸、臟腑均得以滋養,從而延緩人體的衰老。

足三裏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1橫指。

1、揉按:拇指按揉足三裏用拇指指面著力於足三裏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壓,按而揉之。其餘四指握拳或張開,起支撐作用,以協同用力。讓刺激充分達到肌肉組織的深層,產生酸、麻、脹、痛和走竄等感覺,持續數秒後,漸漸放鬆,如此反復運算元次即可。

2、艾灸:艾灸足三裏,是足三裏保健最經典的保健方法。取艾條一根,點燃後,靠近足三裏熏烤,艾條距穴位約3釐米,如局部有溫熱舒適感覺,就固定不動,每次灸10~15 分鐘,以灸至局部稍有紅暈為度,每月灸10 次即可。

(七)飲藥酒防疫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主張正月飲“屠蘇酒”以辟春疫。歲旦飲“屠蘇酒”辟疫氣,令人不染瘟病及傷寒,一人飲一家無疫,一家飲一裏無疫。秋季則有端午節登高插茱萸,飲雄黃酒、門前掛艾葉等辟邪疫。《小品方》的屠蘇酒、《備急千金要方》的屠蘇酒 、《外臺秘要》的屠蘇酒 、《壽世保元》的屠蘇酒、《松峰說疫》的屠蘇酒等都是一樣的。說明古人都認可屠蘇酒對於預防流行病有很好的作用 。

(八)中藥浴足安神

人的雙足存在著與個臟腑器官相對應的反射區和經絡分佈,通過熱水和中藥的雙重刺激,有助於理氣活血、驅寒安神的調適作用。因此可以增加免疫力、強化身體的陽氣,同時改善失眠,因此可以防治新冠和感冒,配合今年的五運六氣,可以選用桂枝、防風、幹薑、艾葉、花椒、細辛、遠志、吳茱萸等進行足浴、也可使用我院的浴足熏洗方,此為中藥粉劑直接沖水,每次浸泡一般為20~30分鐘,最好用深一點的盆,把小腿也一起浸泡效果更好。藥水也可以重複使用。

(九)空氣消毒

《延年秘錄》、《備急千金要方》記載用桑根懸門戶上,同時讓人佩帶來預防瘟疫。《肘後方》記載了早晚及半夜,在戶前用微火燒藥方的防疫方法。方以雄黃、雌黃為主藥研末,絳袋盛,佩帶於身,並掛門戶上。若逢大疫之年,要在中庭燒之。此方皆被《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秘要》轉載。《本草綱目》等書中多處記載,謂凡疫氣流傳,可於房內用蒼術、艾葉、白芷、丁香、硫磺等藥焚燒以進行空氣消毒辟穢。這種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常用於空氣消毒的中藥有蒼術、艾條、板蘭根、藿香、金銀花、連翹等,主要是利用其芳香化濕、清熱解毒作用。有研究表明艾葉水浸劑、艾葉煙熏和艾葉油有抗細菌、抗真菌、抗支原體作用,用燃艾室內空氣消毒合格率可達100%。也有人利用蒼術提取液研製出複方蒼術消毒劑應用於空氣消毒,並與過氧乙酸薰蒸消毒法、蒼術和艾葉燃燒消毒法及紫外線燈照射消毒法進行比較,結果表明,該消毒劑的氣溶膠噴霧法用於空氣消毒,其消毒效果與過氧乙酸薰蒸消毒法相似,而明顯優於蒼術、艾葉燃燒消毒法和紫外線燈照射消毒法,應用於醫院的不同區域均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實驗觀察發現,芳香辟穢中藥(由藿香、艾葉、蒼術、千里光、佩蘭等12味藥物組成)揮發油的空氣消毒效果優於紫外線,對手術室、病房、治療室等場所的殺菌率達86.1%,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有較強的殺菌作用。

作者 劉志龍

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二級專家

全國第六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廣東省名中醫,珠海“英才計畫”一類人才,珠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南粵最美中醫,珠海十大名醫。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古代經典名方臨床研究專業委員會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慢病管理分會副會長、廣東省經方臨床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澳門中華中醫藥學會名譽會長,珠海市中醫藥學會會長。粵澳醫療機構中藥製劑中心首個醫療機構製劑——益氣甘露顆粒獻方者;主持國家、省市級科研課題近20項,出版專業著作27部,SCI論文3篇,學術論文90餘篇。近年來致力於經方臨床應用的研究與推廣,是國內著名的經方專家,擅長用經方治療糖尿病以及各種內科雜病。作為珠海市新冠肺炎中醫救治組組長全程參與新冠病毒救治,獲珠海市抗疫先進個人。


社交平台